第86章 大敌当前-《盗神挽天》
第(1/3)页
尽管康格里夫火箭炮在测试时表现不佳,但不臣却也没有放弃这种武器的打算,毕竟,本来要求没有制导能力的火箭准确的命中目标也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情嘛!
不过既然无法精确瞄准,那范围覆盖问题应该还是不大的,于是不臣便对工匠们提出了一个建议,让他们试制多管火箭炮。
这个所谓“建议”其实也是剽窃的结果,不臣其实是想让工匠们研究山寨版的喀秋莎火箭炮来着。
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种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
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其火箭发射车为美援的雪佛兰g7100及福特-马蒙·夏灵顿hh6-coe4和苏联自己生产的吉斯6,吉斯151卡车等。
喀秋莎火箭炮,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出厂时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德军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虽然火箭发射车不臣手下这帮人无论如何都造不出来,而且也没有碰炸引信,不过参考一下这种喀秋莎火箭炮的创意还是可以的,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密集多管。
至于发射车的问题,不臣占有的乌山四镇自古以来就是养马地,乌山帝国当年威震东西两陆的乌山铁骑就是以这里的马种为主力的。乌山马的特点较为近似不臣前世的顿河马,耐力比阿拉伯马好,冲刺速度则比蒙古马强悍甚多,还十分吃苦耐劳,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战马品种之一,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沙俄哥萨克骑兵就是使用这种战马的。
拥有如此优秀的马种,不臣自然是不用为拖火箭车的牲畜发愁啦,事实上,如果为火箭发射车多配备些驮马的话,其机动能力不见得会比野战火炮差多少的。
另外引信的问题也可以将密集堆放在一起的火箭的引线都集中在一起,同时点燃的办法来解决。
总而言之,制造山寨版喀秋莎火箭炮并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关,所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慨念创新罢了。而现在不臣提出了这个慨念,那么山寨版喀秋莎火箭炮的出现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测试完成之后,不臣和头头脑脑们告别了兵工厂的工匠们,各回各家,一夜无话,第二天,不臣起了个大早,打算按照日程安排去巡视一下城外的农田水利设施,只是却没想到,此时,一个不速之客将他堵在了府衙内。
不臣府的会客厅内。
不臣盯着眼前那个穿着笔挺的白色海军军装,脑袋上扣着镶金边的大檐帽,肩上挂着少校军衔的家伙,惊讶的问道:“杜濡,你怎么来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