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歷史的天空之靖康遺恨》


    第(3/3)页

    燕青想到了阮小七,就因為好奇,搞個笑,穿了方臘遺存的龍袍,就被王稟那廝痛罵,說是賊性不改。燕青心想,像我等做過賊寇的人,在朝廷眼里,豈不是一日落草,終身為賊嘛!哪里還會給你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機會?

    燕青思之,心中黯然。

    李師師道:“小乙,你也知道,道君皇帝待咱姐弟二人不薄,咱姐弟二人當思恩圖報才是。”

    燕青聞言,說道:“師師,此言不謬。然而,那道君皇帝,乃當今天子,生性聰慧,好善樂施,寬宏大量,身邊皆高官名士,豈用得到咱姐弟二人去思恩圖報?”

    師師道:“小乙,有些情況,你不知道。當今朝政,皆被蔡京、童貫、王黼、楊戩、高俅、朱勔一幫奸相佞臣所把持,他們貪贓枉法,誤國誤民,致使國力虛弱,情態危在旦夕,急需英雄豪杰,挺身而出,效忠皇上,報效朝廷,救國于危難之時,挽民于苦難之中。”

    燕青聞言,想到自己一身的本事,若是能光明正大,不被暗算地干將一番大事業,倒也是男兒本分,不免熱血沸騰起來。

    師師繼續說道:“那蔡京、楊戩,貪贓枉法,賣官賣爵,非親不用,滿朝之內,皆是黨朋;那童貫、王黼,鼠目寸光,貪圖便宜,引誘著道君皇帝入了歧途,恐將來不得善果。”

    燕青聞言,驚問道:“師師,此話又是怎講?”

    李師師道:“北疆遼國,自真宗皇帝澶淵盟約,已與俺大宋百年和好,并無大的侵擾,雙方相安無事,倒也平安;誰知這幾年,東北女真崛起,遼國國力日衰,那童貫、王黼便打起了遼國的主意,要聯合金國,滅了遼國,好收回后晉石敬瑭割與遼國的燕云十六州。”

    燕青聞言道:“師師,那燕云十六州原本就是俺中原王朝的,收復燕云十六州乃是俺大宋的心病,若能收回,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師師道:“誰說不是!自太祖皇帝起,經太宗、真宗,皆為燕云十六州而寢食不安,念念不忘,幾場戰役,終因力不如人而失利。道君皇帝對燕云十六州也心有獨鐘,急欲奪回,那童貫、王黼摸著了道君天子心病,慫恿著道君天子,要聯金滅遼。小乙,你想想,那金國遠在東北,中間隔了個遼國,俺大宋為何要滅了遼國,而直接和金國接壤?這不是唇亡齒寒嘛!想那燕云十六州,太祖、太宗朝時,正是大宋軍力最為強盛之時,尚且收不回來,現今去收,不是輕啟戰事,惹火燒身嘛!”

    云壁聞言,心里暗道,倒也是,畢竟遼國與大宋已是百年和好,相安無事,目今遠結金國,滅了遼朝,誰知道那金國是不是虎狼之師?若是那金人揮師南下,豈不是禍害了俺大宋朝!

    看到燕青若有所思,師師接著道:“為了和金人聯系,童貫、王黼竟然派人從海上繞往,與金人結盟,真的是枉費心思,恐將來要招來災禍。”

    燕青道:“事既如此,該當如何?”

    李師師思量許久,對燕青說了自己的想法。

    李師師道:“小乙,不是姐姐說你呢,你的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目今,兵荒馬亂,豈是興土立木的時候?你修好了高樓大廈,那金兵洪水般涌來,豈不是房倒屋塌?所以,當前情況下,抵御外寇才是上上之策,只有保得了大宋天下,保得了徽宗天子的江山社稷,才有我等百姓的幸福安寧,切莫棄本求末,做無謂之事。”

    燕青聞言道:“假若金兵的鐵騎,錚錚南下,豈是一個小乙所能抵擋的?師師,當為則為,需量力而行。”

    李師師聞言,沉了臉面,怨怒地對燕青說道:“小乙,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渾身的功夫,不身赴沙場,沖鋒陷陣,難不成讓我一個弱女子去馳馬揚鞭、征戰沙場不成?”

    見師師生氣,燕青急道:“師師,非是我不愿,實乃獨木難支,力有不及。”

    李師師道:“我大宋朝人才濟濟,愿忠心報國者比比皆是,只要你愿意,可去西北邊陲找種師道,或去太原找王稟,或去投太常少卿李剛,這些皆忠君愛國之士,你在那里才會有所作為,到時候有了人馬,即可以防身,又可以御敵于國門之外,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豈不是兩全其美,忠君盡孝之事?”


    第(3/3)页